2018-03-07 18:02:13 来源:优胜教育网整理 作者:
本篇文章中,作为高考、竞赛、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的亲历者、观察者和参与者,我们将用更加详实的数据重新梳理清北招生体系。
最近一段时间,诸如“裸分上清北越来越难了”的文章反复在朋友圈刷屏。
文中简单列举了教育部公示的清北特殊类考生名单,得出一个足以在朋友圈里冠以“震惊”的结论:裸分上清北的考生不足三分之一。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裸分上清北,真的不再是主流了吗?
本篇文章中,作为高考、竞赛、自主招生和综合评价的亲历者、观察者和参与者,我们将用更加详实的数据重新梳理清北招生体系。
2014-2017:新格局下的名校之路
2014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这一年,国务院出台了“国发〔2014〕35号《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新一轮的高考改革开始。
也是在这一年,高校自主招生政策发生转变,清北主导的“北约联盟”、“华约联盟”等高校联盟解体。次年,北大“博雅计划”、清华“领军计划”出现,高校综合评价招生在多省市开展。
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9月进入北大的3000余名学生当中,超过60%的学生都拥有各项特殊类招生的加分。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这60%的学生,没有加分就上不了北大。
在“联盟制”下,各中学参加自主招生的名额均通过“校荐”提前确定,而获得“校荐码”的基本条件仍然是学生在学校的年级排名。最终,仍有为数众多的加分获得者,仅凭高考分数就越过了清北线。
2017年,特殊类招生已拓展到了保送生、特长生、自主招生、综合评价、农村专项以及在新高考改革省市的综合评价招生模式。
有人将这些特殊招生类型的资格获得人数或加分人数简单的相加,然后草率地得出裸分已不是主流路径的结论。
可是,取得加分并不意味着录取。
有的学生拿到了加分,无奈高考发挥失常,用上加分也没能录取;有的学生高考成绩就足够突出,不必加分也能过线;当然,还有一部分获得加分的学生,选择了其他院校。
来自重庆的Z同学,数学竞赛金牌获得者,签约北大元培学院,在自主招生中获得“降一本线”的优惠,在2017年高考中仍然取得了全市第五名的成绩。
来自湖北的L同学,北大环境科学暑期课堂优秀营员,通过北大自主招生考核获得北大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30分降分,最终却选择了清华。
来自陕西的W同学,通过北大筑梦计划考核获得了10分降分,却无奈高考发挥失常,用上加分也无法过线,最终录取东南大学。
这些学生都不应算作通过特殊类招生录取的学生。事实上,这些同学也确实没有出现在特殊类招生最终的录取名单中。
况且,在2017届考生中,还有500多人同时获得了多个清北加分。在同一年中,他们不可能录取两次北大,或者既录取北大又录取清华。
2017年清华共有3300余名内地本科新生,北大校本部(不含医学部)共有2819名内地本科新生。即便算上300余名通过浙江三位一体或上海综合评价录取的学生,靠加分和保送录取的学生人数也未能过半。
其余50%的学生,仍然是凭借高考裸分进入北大清华。
清北如此,其他985高校、211高校,裸分比例只会更高。
2017年自主招生加分人数最多的高校是四川大学(878人),第二多的是武汉理工大学(833人),其他高校自主招生加分人数多在600人以下。即便认为所有学生都用上加分,相比一所学校本科新生两三千人的量而言,不靠裸分的学生,真的是不多。
你还觉得,裸分不重要吗?
清北到底想招什么样的学生?
我们姑且妄自把自己摆在高校的立场上去想一想:一所顶尖高校,在招生过程中要实现的目标究竟是什么?
首先,要招到想招的学生。
孟子说:“君子有三乐”,第三乐,即“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招生工作最基本目标,就是招到想招的学生。
第一,是各省高考的高分学生。既包括“状元”,也包括其他高分考生。高校对高考高分考生的青睐,从近年来高考出分后对“状元”的争夺就可见一斑。
第二,是五大学科竞赛的顶尖竞赛生。每逢全国决赛,各大高校招生咨询宛若招聘会。在目前的政策下,国家集训队保送,金牌签一本约,其他竞赛生通过多次签约考试争取降分,多层次的招生机制俨然已形成。
在前两类学生中,高考分数越是突出,竞赛成绩越是抢眼,专业选择的自由度就越大。“状元”且不说,对数学物理集训队保送生,高校往往也能开出“专业任选”的优厚条件。
第三,是在上述的选拔机制下难以识别的学生。这就需要用更为精细化的考评方式进行选拔。当然,这也是在许多机构造势之下,让很多家长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一类。
其次,得完成招生计划。
如果说招到想招的学生是“质”的要求,那么完成招生计划,就是“量”的要求。每年高考后招生工作紧张进行的过程中,直到最后仍有个别学生无法确定报考意向,使得招生工作难以完成。
当然,高考出分后,填报志愿时间紧任务重,很多学生和家长没有充分的时间了解和思考,也加剧了在专业选择面前的茫然无措。
很多高中生,在此前从未认真思考过自己将来希望投身的领域,对专业不够了解,对自己也不够了解。很多家长甚至抱着“好不容易考那么高分数,一分也不能浪费”的心态,过于功利地看待专业选择。
凡此种种都导致了:热门专业学生扎堆,冷门专业招生压力大。
最后,能获得积极的社会评价。
高校的分数线不是凭空来的,裸分上线的最低分在哪里,分数线就在哪里,分数线不过是招生计划和考生分数的配给罢了。
然而,每逢招生工作一结束,各路媒体总跑得飞快。标题无外乎“文理状元录了哪里”“学霸们录了什么专业”“高分考生更青睐谁”,但凡有高校分数线下滑,就好似得了个大新闻。招生不仅是关乎高校切身利益,更关乎“颜面”。
当然,作为中国Top2的高校,清北还需要为促进教育公平、改良招生选拔机制作出表率。农村专项计划、特殊人才选拔机制则应运而生。
那么,清华北大,到底想招什么样的学生呢?
又或者说,想上清北,到底有那几条路径呢?
并不好走的第一条路:
——竞赛体系
国家集训队保送
进入竞赛国家集训队,意味着竞赛生的实力在同龄人中已属顶尖水平。从清北的角度来说,已无需再通过后续考核来识别和选拔学生。对应的是“直接保送”且“专业任选”的宽厚条件。
全国决赛金牌签约
取得全国决赛金牌也是学生实力很好的体现。事实上,在清北金秋营中取得条件约的学生,签约生效条件往往也是“国决前180名、150名或120名”。
按目前的政策,数理化国决金牌尽管无法直接保送,但仍然可以直接获得清北“降一本线”签约。换言之,对数理化竞赛来说,金牌就足以让清北识别学生实力。
其他具备实力的竞赛生
除了国家集训队和金牌外,竞赛生若是希望通过竞赛获得清北降分优惠,都需要在取得省一或进入省队后,再进行一轮或多轮的选拔。
对学生来说,这些竞赛营是一次次争取加分的机会。对高校来说,则是一次次识别学生、选拔学生的途径。那么,竞赛营采取全国竞争的方式,就顺理成章了。
省赛前的竞赛营,能够提前识别并锁定具备省队实力的竞赛尖子。
省赛后国赛前的竞赛营,则意在筛选因发挥失常落选省队的种子选手,以及潜在的金牌竞争者。
当然,即便同样是省队或省一,不同省份间学生水平的差异是难以忽视的。在湖南、湖北、浙江三个竞赛强省,数理化竞赛生一旦进入省队,就有机会直接签约清北。在强省的一些竞赛强校,“飞测/飞签”也能够提前锁定顶尖竞赛生。
国赛后的北大生科营和清华工科营,则根据各院系选拔学生的不同要求,对未取得满意签约的学生进行再次选拔。在北大2016年底举行的生科营,选拔方式和考试科目,都非常有利于竞赛一般省份的数理化竞赛生。
等到次年3月,自主招生报名前,清北已将暑期课堂(学科营)、清华文科营,以及此前获得签约的学生收入麾下。此时再想报清北自招的竞赛生,面临的是已经提高到国决铜牌水平的门槛。
当然,站在高校的立场上,只不过是对还未取得签约的学生进行最后一次筛选。
有很多学生觉得,北大在金秋营等竞赛营当中,给的签约不如清华有诚意。事实上,如果考虑到北大在数理化集训队和金牌中,已经招到了相比清华要多得多的学生,那么在后续的选拔中势必就会更加慎重甚至挑剔。
被有意忽视的第二条路
——高考-综合评价体系
“高考是不是一个有效的选拔学生的途径?”这个问题不在本文讨论的范围内。从高校招生的实际情况来看,不管自主招生、综合评价如何声势浩大,高考仍然是受认可的选拔机制。
难以识别的,从来不是集训队和“状元”
清北一年有多少裸分上线的学生呢?
正如前文的数据,扣除清北特殊类招生录取的学生,仍然有约3000名考生,最终凭借高考裸分越过了清北线。
按分录取,本就是现有招生机制能够认可并接受的录取方式。别说清北,甚至是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的招办,也常常向刚刚迈过清北线,但对选专业无比纠结的考生,抛出“除XX专业外任选”的橄榄枝。
正如国家集训队和金牌获得者一样,“状元”和高分考生实际上是太容易识别的一类群体。即便没有各种特殊类别招生,这类学生也能够脱颖而出。
实际上,相当一部分的特殊类招生,恰恰是为了选拔那些难以识别的考生。
综合评价:提前发现“潜在的高分考生”
高考毕竟有偶然性,“一考定胜负”也曾饱受诟病。
事实上,在依靠高考裸分进入清北的学生当中,有相当比例的考生本身就具备加分。而早在高考之前,这部分学生就已被高校所“识别”。
北大博雅和清华领军的审核标准是学生历次大考的年级排名。早在两个计划公布之初,简章中就有“年级排名原则上应居前1%”和“年级排名前5%优先”的字样。
当然,不同水平的学校,年级排名所反映的学生实力也是不同的。换言之,实力不济的学校,年级第一的学生也未必能取得考试资格;实力强劲的学校,即便超过5%的学生也可能通过初审。
以年级排名作为审核标准,使得无论是取得考试资格的学生,还是最终获得加分的学生,都有很大概率是最终高考高分的学生。即便他们发挥失常,已获得的加分仍然能够帮助他们进入名校。
相应的,博雅领军的降分就以10分、20分、30分为主。只有极为优秀的学生(对应初审“优秀评级”),才可能获得60分或一本线的大额降分。
同样的,寒假开始的清华人文社科冬季体验营也正是想在北大博雅计划开始之前,提前锁定一批优秀的文科生。年级排名,也是清华文科营唯一的审核标准。
清北在浙江的三位一体招生、在上海的综合评价招生看似颇有“替代”高考之势。但实际上,“三位一体”和“上海综评”资格的取得,也有赖于年级排名和选考成绩/等级考成绩。
在每年暑假,清北向全国范围内实力强劲的重点高中发放“邀请码”,邀请综合成绩极为突出的学生参加北大优秀中学生暑期学堂和清华暑期学校(即“综合营”)。通过综合营考核的学生能够提前获得博雅/领军/文科营/三位一体/上海综评的资格。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在高考前,提前识别并选拔出“潜在的高分考生”。如果按照比例计算,博雅领军获得加分的人数(2757人),正好占到了清北特殊类招生加分人数(5450人)的一半。
看似偶然,实则必然。
放眼于其他有资格进行综合评价招生的高校,以年级排名为核心的综合成绩,都是取得资格的必然要求。换言之,课内成绩不够,综合评价这一涉及人数范围最广的特殊类招生,就将与你无缘。
对高考选拔机制的有限调整
当然,高校的综合评价的存在,不仅是对“一考定终身”的修正,也是对高考的科目和考试难度的有限调整。且不说浙江三位一体招生和上海综评,即便只看博雅领军,也不难发现综合评价的存在并不是高考制度的简单照搬。
博雅领军笔试中区分度最大的数学、物理、化学,考试难度高于高考,低于竞赛。在“减负”对于普通学生已然成为一种“政治正确”的情况下,清北的综合评价实际上对顶尖学生提出更高的学习要求。
在2017年1月的清华文科营,笔试数学中出现大量高考理科数学的知识点,以及更多令理科生都感到压力的超纲知识点。在这场考试中,在平时学习中安于高考文科数学考察难度的文科生,就会被淘汰。
毫无疑问,对于要考博雅领军的学生来说,如果系统学习过竞赛或自主招生等超纲内容,势必会在考试中具备很大优势。而这,也是高校乐得看到的。仅仅有突出的年级排名,显然是不够的。
从2015年开始的清华领军计划,笔试一向采取“海选”的模式。初审过6000多,笔试淘汰一半以上的学生,已成常态。领军笔试文科考察“数学语文(历史)”,理科考察“数学物理(化学)”。在高淘汰率的笔试之下,那些传统高考科目下较难出头的“数理化偏科”理科生,在回避了“语文英语”之后,就更容易脱颖而出。
这一切,都是高校根据自身选拔需要,对高考机制的有限调整。
被夸大的第三条路
——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
谈完了竞赛、高考和综合评价,我们再来谈谈自主招生。自主招生制度出现的伊始,其目的就是为了选拔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学生。
但还是得把丑话说在前头:
很多家长对自己孩子身上的“才能”或“潜质”,有着不切实际的期待和高估。在一些无良机构的撺掇之下,“造论文”、“买专利”、“混各种低质量的比赛”,甚至在机构的蛊惑下,幻想着自己孩子能够以此获得60分甚至一本线的降分,实现低分上名校。
有些家长,在上述努力纷纷失败后,不去思考自己怎么被机构收了“智商税”,却反过来埋怨高校是“应试教育的帮凶”。
自主招生是为了选拔传统选拔机制下无法出头的人才,但绝不是捷径。在清北的招生体系中,包括两个部分:学科营和高水平奖项特长。
暑期课堂/学科营:精细化的双向了解
北大12个专业的暑期课堂(学科营),包括信科、工学、化学、天文、地学、哲学、史学、艺术、国关、考古、环科、城环,面向的是对开营专业有浓厚兴趣的优秀学生。
在实际的审核过程中,学生的年级排名是相当重要的标准,但相比综合营以及综合评价会适当放宽。在此基础上参考学生提交的其他材料,例如竞赛奖项。
参加学科营的学生,在高二升高三的暑假,将会参与各个专业举行的活动。一方面,学生对专业有更深入的了解,另一方面,各个院系也能够对学生的专业素养和潜质进行更加精细化的考察。
在化学暑期课堂中,许多在此前并无化学竞赛经历的学生能够直接进入大学的实验室,完成化学实验操作。在哲学暑期课堂中,学生除了聆听哲学家们的讲座,还需要参与各种哲学命题的小组讨论,并完成小论文。在史学暑期课堂中,历史系的教授甚至会直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
在实时考评机制下,是确有实力,还是浑水摸鱼,一目了然。
通过考评的学生能够获得北大自主招生对应专业的考试资格,在第二年的高考后参与北大自主招生笔试(语数外)的考核。
2017年北大自主招生中,共有200余名暑期课堂优秀营员获得了对应专业的降分资格,并有近100人最终录取到了相应的专业。2017级北大新生中,天文、考古、艺术、环科院系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学生通过学科营录取。
即便学生没有通过学科营或自主招生笔试的考评,每年仍然有相当比例参加过学科营的学生,在录取北大后仍然选择曾参加过学科营的专业。
从北大自主招生(学科营)的加分情况来看,30分以上加分的比例超过了一半,并且有相当比例的学生获得了降一本线的优惠。与综合评价相比,自主招生(学科营)的降分幅度要大得多。
通过学科营的方式,使得高校能够更加精细化地考核学生是否具备相应学科的潜质和特长,对确有潜质和兴趣的学生,再通过语数外的基础学科测试的考核后,给予更多的降分。相应的,也纾解了招生过程中,学生盲目扎堆热门专业带来的招生压力。
清华的丘成桐数学夏令营和工程物理学科营亦有异曲同工之秒。但在2017年后,招生压力暂时被“搁置争议”的大类招生模式所隐埋,将学生了解专业方向的过程放在了入学后,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冷门专业和热门专业的招生之困。
极个别的特殊才能和奖项
竞赛体系、高考体系和综合评价体系之外,其他特殊才能和奖项还包括:艺术生(高水平艺术团)、体育生(高水平运动队)、外语类保送生。当然,还包括诸多所谓的“高校认可的”奖项。
2017年清华北大自主招生名单中:
具备清华招生简章中“国学特长”,取得资格并通过考试,获得“出土文献”或“经学”专业加分,最终仅4人凭借该加分录取。
凭借新概念作文大赛、北大培文杯、创新作文大赛、叶圣陶杯(特等奖)取得资格并通过考试获得加分的学生中,最终仅10人通过自主招生加分录取。
凭借“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以及其他含金量较高奖项取得资格并通过考试获得加分的学生中,最终仅7人凭借该加分录取。
当然,十分惋惜的是,其中有部分学生虽然取得了加分,但最终却栽在高考上,用上20分、30分的加分也无法录取。
“明天小小科学家”奖励活动和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在教育部网站上公示,培文杯和创新作文大赛直接由北大中文系、艺术学院、新闻传播学院主办,新概念作文大赛则是在业内广受认可的比赛。
即便如此,最终凭借特殊才能和上述奖项录取的学生,仅占特殊类招生人数的1%,录取总人数的0.3%
更不用说一些含金量更低的奖项了。
比如每年评近八万多省级奖三万多国家级奖的“语文报杯”、自我标榜“唯一权威英语赛事”可实际上只有12所高校招生简章略有提及的“英语能力竞赛”、由西南财经大学主办动辄收几千元培训费的“财经素养大赛”。
这些奖项的含金量几何,过来人恐怕心里都有数。
一些无良机构动辄收个几万块,帮学生“造”所谓的论文、买“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混“名不见经传的奖项”,含金量又能有多少呢?
你的心里,难道没有过一丝怀疑吗?
想上清北,我到底该向何处去?
大多数人走的路:年级排名
走综合评价或是清华文科营,扎实的年级排名是取得考试资格至关重要的条件。即便是走暑期课堂/学科营,年级排名的门槛会稍稍放低,但仍是获得入营资格的核心条件。
对大多数人来说,高中三年努力学习,提高年级排名,提高最终高考成绩的期望值,就是合理的手段和目的。
裸分不是不重要,恰恰很重要。但仅有裸分是不够的,在学有余力的同时,应该学习竞赛或自主招生等超纲内容,或是对心仪的专业作深入的了解。
大多数人会走的路,或许乏味无趣,一点也不酷,但在相近的禀赋之下,恰恰是阻力最小的一条路。
少部分人会走的路,如不是老天爷赏饭,需要付出的努力和调动的资源,只会更多。
部分人走的路:学科竞赛
对顶尖学生来说,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学习竞赛已成必然。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凭借竞赛进入清北。
2017届考生中,仅有860余名竞赛生通过保送或签约的方式进入北大或清华。其余学生,即便取得了竞赛省一乃至进入了省队,仍然是通过学科营、或博雅领军、或仅凭高考裸分,进入了清北。
这意味着,完全通过竞赛途径进入清北,对数学、物理、化学竞赛生而言,至少需要进入全国前250名;对生物和信息学竞赛而言,至少需要进入全国150名。
否则,放弃高考课内的学习,就是不明智的选择。
对大多数竞赛生来说,努力提高年级排名,通过综合评价或学科营(自主招生),甚至完全回到高考之中,就是必由之路。
极少数人走的路:特殊才能
当然,除了竞赛、高考-综合评价、学科营(自主招生),仍然有极少数学生能够凭借高水平的奖项和突出的特殊才能能够获得清北降分。
奖项有多少含金量,所谓的“才能”有多少真材实料,也绝不是听设奖机构或申请学生的一面之词就能决定的。硬性条件不够的学生,在初审环节就无法通过。
通过自主招生初审后,又会对学生进行更加精细化的考察(如现场命题作文、成果答辩),没有真材实料的学生也会被直接淘汰。
路径是存在的,但道路是曲折的。
但如果不是自身禀赋优越,需要付出的努力只会更多。
最后仍然要给焦虑迷茫的家长和学生一个衷告:
把自主招生当捷径的人,只能不断被别人直道超车。
彼此交织影响的“双螺旋”
鼓吹“裸分难”的机构往往会说,清北是“标杆”,是“风向标”。事实上,清北对裸分的重视,绝对超乎他们的想象。
但他们有句话还是说对了:
清北就是“标杆”,就是“风向标”。
2017年诸多高校的自主招生简章中明确就要“竞赛生”,然而除了复旦、上交、浙大、中科大外,其他高校几乎都招不到足量的竞赛生。
有相当多通过南京大学、四川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985高校自主招生初审的学生,仅凭优异的年级排名就取得了考试资格。
中国政法大学自主招生甚至开出了“竞赛国二”的条件,2017年初审结束后法大主动披露的信息显示,具有该竞赛奖项的学生人数为0人。在通过法大自招初审的660人当中,有405人仅满足诸如“品学兼优”等模糊条件。
年级排名,绝对比想象的要重要。
很多机构自以为看清了“风向”,以此来鼓动家长掏腰包购买所谓的“几万块保过初审”的服务,造“论文”、买“专利”、混“奖项”。花钱买的到底是机会,还是一种单纯的心理安慰?
站在这些机构的立场上,如果学生凭借年级排名就能通过自主招生,那他们的“价值”又体现在哪里呢?还会有那么多家长会选择“几万块保过初审”,会选择造“论文”、买“专利”吗?
当然,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在传统高考选拔模式下,“一刀切”或“一考定终身”有其弊端。在新高考试点省市,高校选拔要求和新高考考核模式的龃龉也愈发突出。
在国务院的《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明确了“探索基于统一高考和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成绩、参考综合素质评价的多元录取机制。”如今,我们所看到的“竞赛-自主招生-综合评价-高考”录取方式,恰恰呼应了深化改革的要求。
竞赛体系和高考体系,彼此缠绕,相互影响。
除了最顶尖的竞赛生和高考学生之外,其余竞赛生不能抛弃高考,其余高考生不能不碰竞赛。
在此基础上,学科营/暑期课堂、创新潜质、特殊才能、农村专项、特长生等特殊类招生作为补充,构成完整的名校多元录取体系。
自主招生政策,当下的高考政策,真的不复杂,你只是被弄晕了。
想要了解更多高考资讯、高考分数线、高考志愿填报、高校及专业情况等最新高考相关信息,请关注优胜教育高考网。
--随时随地获取优胜教育最新产品、活动信息和个性化教育资讯,更多精彩教育信息,请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的官方微信。